如何在考研数学中得到 148 分

本来不想取这个标题,因为它第一眼看上去有一种炫耀的情绪在里面。甚至连这篇文章都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写,犹豫的原因无外乎读者可能会有下面几种看法:

  1. 作为一个工作多年的人,还对考研成绩念念不忘,是不是说明考研之后的人生太失败?
  2. 这种文章写出来会不会像现在满大街的鸡汤文一样,都是正确的废话?

为什么又决定还是写下这篇文章呢?

首先是我想写一系列回忆过去的文章,从中思考“我是怎么成为现在的我”这个哲学命题,考研虽然只是一件小事,但仍有值得记住和总结的地方。其次,考研一结束,这个事情就被我抛在脑后,几乎忘掉,近年来各种关于“认知”、“精进”、“学习”的自媒体非常火爆,但是读了这些看上去非常高大上的文章之后,我才发现其实我在考研中其实就用到了很多相关的方法,只是当时并不自知,因此也值得回忆和总结一下。

用手机发布静态博客

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实际内容,请谨慎点开,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。我就是想测试一下在手机上写一篇博客的感觉如何,能否达到以前使用动态博客程序时的体验。

静态博客的黄金搭档:Caddy 和 Hugo

几年前,在以 Hexo、jekyll 为代表的各种静态博客生成系统百花齐放的时候,我写过一篇继续留在Typecho。并不是因为我非常守旧,而是经过实际使用测试之后,我认为不管这些静态生成器宣传的多么天花乱坠,它们实际上就是很难用,体现在安装、发布的各个方面。而它们的那些优点并不能让我忽略这些缺点。

直到我遇到了 Hugo。

在去年下半年发现了 Hugo 后,我毫不犹豫的写了个脚本将之前所有的文章全部迁移了过来。仅凭它的无依赖和执行速度,就甩开它的那些前辈们好几个身位。

Go modules 对 git 版本的依赖

这些年来,由于 Go 缺少依赖管理,社区涌现了五花八门的依赖管理方案,比如 glide、govendor、godep 等。而 Go 自 1.11 起,内置了 modules 方案,总算是来了个一锤定音。

Go modules 方案的设计是非常好的,网上介绍 Go modules 机制的文章很多,我这里也不再赘述。工作中写的一些 Go 项目,我都已经用上了该方案来做依赖管理。之所以这么快的拥抱新方案,是认为有 google 的背景,即使是新鲜出炉的功能,稳定性应该是有保证的,即使有坑,趟趟也就过去了。

但是在这个过程中,发现的一些问题让我对 Go 软件工程质量的信心大打折扣。

OpenStack/Swift 中的 composite ring

OpenStack/Swift 在很早之前就有了 global clusters 的概念,给每一块磁盘赋予一个 region 的属性,在跨地域分布的集群里进行对象读写操作时,前端 proxy server 可以选择地缘近的后端存储服务来通信,进而达到低延迟和高吞吐的目的。具体配置见:Global Cluste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