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来不想取这个标题,因为它第一眼看上去有一种炫耀的情绪在里面。甚至连这篇文章都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写,犹豫的原因无外乎读者可能会有下面几种看法:

  1. 作为一个工作多年的人,还对考研成绩念念不忘,是不是说明考研之后的人生太失败?
  2. 这种文章写出来会不会像现在满大街的鸡汤文一样,都是正确的废话?

为什么又决定还是写下这篇文章呢?

首先是我想写一系列回忆过去的文章,从中思考“我是怎么成为现在的我”这个哲学命题,考研虽然只是一件小事,但仍有值得记住和总结的地方。其次,考研一结束,这个事情就被我抛在脑后,几乎忘掉,近年来各种关于“认知”、“精进”、“学习”的自媒体非常火爆,但是读了这些看上去非常高大上的文章之后,我才发现其实我在考研中其实就用到了很多相关的方法,只是当时并不自知,因此也值得回忆和总结一下。

那么言归正传,我就来回忆一下考研这个事情。

那是近 10 年前的事情了。当时我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,像主流准备考研的同学一样,我在大三下学期开始着手准备,目标定为电子科技大学的电路与系统专业。考试科目是数学、英语、政治和专业课四门。最终成绩是 409 分,其中数学 148 分,英语 72 分,而政治和专业课多少分已经完全不记得了。无论是总分,还是单科分数,这都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成绩,而且没有参加任何考研辅导班。

这些科目中,数学自然是重中之重,而我的数学基础并不好。当年湖北的高考数学卷,总分 150 我只得了 90 多分,刚刚及格。也许你会说,一次考试成绩差说明不了你数学真的差。但我自己确信,我的数学是真的差。一方面,我不是那种很聪明的人,另一方面,我还很马虎,简单的算术在打草稿时也会算错。

所以在当时,我面临的问题是,如何能在半年时间尽可能的提高数学成绩。

前面说了这么多,其实方法特别简单。既然我接受了自己数学底子差、自己又并不聪明这个设定,那么就重点补基础吧。数学的重中之重是高等数学,我的主要备考资料是同济第五版的高数课本。课本中所有定理的推导过程要完全掌握,都能自行推导出来。不刷任何辅导题集,只做课后习题保持练习的状态。课后习题一般是很简单的,但是不管多简单,都要力求一次性计算正确,这个是为了克服粗心大意的问题。每一道题做完后,要再想一想涉及到的知识点、定理的推导。

整个过程按部就班,非常轻松。上面就是我在考研数学中得到 148 分的所有诀窍,看起来很简单是不是。

不简单的是,如何坚定执行这个方法。要知道,身边所有备考的人每天都在刷各种真题或者模拟题,我没有看到一个像我这样只是天天看课本的。我不知道自己的方法是不是对的,前人的备考经验里也没有这样的成功案例,所以我必然会怀疑自己。

当时考研的同学会经常上一个考研论坛(bbs.kaoyan.com)交流,我刚惊喜的发现,这个论坛还在。我在里面找到了自己备考前发的一个帖子,内容如下:

数学这么学有用吗?
我打算把课本上所有的定理及定义集中抄下来,将其证明过程集中完全搞懂,但应该会花费很多时间,大家怎么看啊?给点建议吧。

帖子并不火爆,但也有一些回答,比如:

没必要,熟练应用需要的是练习,纯背诵效果意义都不大。而且市面上各种总结的数学手册肯定比你详细准确多了。

再比如:

你证明定理定义对考试又什么用处……
难道你考的是数学系?如果不是,那一点用都没有

又比如:

学了十几年的数学,你还没入门

大多是这样的回复,要么是理解错了我的意思,要么是对这种方法持否定态度。所以,在网上寻找志同道合者以解决自我怀疑这条路没走通。这个时候就要靠一种发自内心的野蛮力量了,相信自己做的是正确的。其中有一个事情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,那就是每天坚持跑步,它让我每天保持充沛的精力,平静的心态。

好了,回忆完毕。

仔细缕一缕整个过程,能总结出几个有价值的点:

  1. 方法论很重要。
  2. 方法论要坚持执行才有意义。
  3. 方法论不唯一。即使是数学考试这么个目标极其明确的事情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论。
  4. 选择了一个方法论,就要相信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