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名字毁掉一本书:《全中国最穷的小伙子发财日记》
现在,一个年轻人说自己读成功学的书时,会觉得难以启齿吧?但曾经,在成功学还没被现在的某些大师搞臭时,还是能给人一些正面的力量的。老罗曾经在演讲里说过,他当年曾把各种成功学的书一斤一斤的堆在家里,当熬不下去的时候就随机发开一本,打打鸡血,继续干活,每次都能管一段时间。
我对于成功学的了解,大概分为如下几个时期:
初窥:好奇
最早看的一本成功学的书,是《方与圆》,顾名思义,全书就是教育读者想要出人头地的话,就要做到“外圆内方”。那时我还读小学,给我看这本书的是我的一个舅舅。
我的这个舅舅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,但正因为他不够圆,从世俗的角度来看,他并不成功,颇有怀才不遇之感。很奇怪的是,他既然很多年前就知道自己不够圆,这么多年过去了,却并没有多大改变。简单分析一下,会有两个原因,一是他深知自己想要获得世俗的成功,就必须改变自己,但是他并不知道如何去实践。二是他内心里对这种改变抱有抵触。就他所处的实际情况而言,我认为主要是第一个原因。
因此,《方与圆》这类书籍,代表了一类低端的成功学的书籍,它们一方面很难从内心说服你为什么要做出改变,另一方面可操作性极差。但是它们往往喜欢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国情,会让你觉得它的观点无可辩驳,你很难说服别人说”外圆内方更容易成功“这个观点是错的。
它的立足点就有问题,方圆之说,无法操作,无法度量。最终结果是,要么依然外方内方,要么就是外圆内圆,如果它从头到尾都在教育人们外圆内圆,我会对其更有好感。
进一步接触:经典的成功学
大一刚入学不久,在某个周六的午后,于宿舍下面的盗版书摊上买了一本拿破仑希尔的《成功法则》。从此接触到了一种比较经典的成功学书。这类书的代表作很多,比如《羊皮卷: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》等,这类书籍大多是教人如何更有激情、更积极的工作和生活,获得成功。其效果是往往让人在一段时间内像打了鸡血一样,但持续不了多久。这类书籍中的一部分,已经开始触及人们该采取什么具体的行动,比如《成功法则》这本书,我连一半都没看完,现在仅仅记得一条:要学会储蓄。
深入了解:集大成者
随后接触到一些更优秀的成功学书籍,包括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,《第五项修炼》,《少有人走过的路》等,之所以说它们优秀,是它们已经空洞的言之无味的阶段,开始提炼出该如何做。当然,伴随其中的会有大量的文字说服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。这类书籍其实慢慢在脱离成功学,进而转到自我管理、时间管理这个路子上来。
不再关注:泛滥的机场成功学
前面列出的几类书籍,多少能有点作用,而且都是在保持着一种严肃的态度。但随着各种机场成功学的盛行,这种严肃被打破了,取而代之的是恶心。各种传销类组织的教材大概都是这种。
最后,其实我们需要的是自我管理
有一类书籍开始转变思路,不再那么强调功利和成败,而把方向放到自我管理上来,比如李笑来的《把时间当朋友》。李笑来很聪明,把这本书尽力的包装成不是成功学的样子,但它骨子里还是成功学。但读来让人很受用,很舒服,可操作性也很強。如果说要我给以后的孩子推荐一本成功学的书的话,我只推荐这一本给他/她看看就行了。
写到现在,是时候该点点题了。
重庆老康的《全中国最穷的小伙子发财日记》,看名字绝对是属于机场成功学的,但是它看的比上面所有提到的书看起来都爽。这不是一个名字毁掉一本书是什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