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题目取的有点大,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我能驾驭得了的。本文并不一定能经得起推敲,只是记录一下我这段时间从一些事情上得到的想法。

众所周知,文艺作品,比如电影、小说,虽然它们给每个人的输入材料都是相同的,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,所谓“一千个读者,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”。

非虚拟类作品中,这种情况要好得多。比如,我们在看一本技术书籍时,重点就不再是得到每个人自己的理解,而是尽量去理解书中所表达的确定的东西,这也是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的主要内容。

但即使对这类作品,我们也不能够完全消除人与人之间理解上的分歧。例如,我曾经写过一篇博客 在阅读《Rust 编程之道》时的一次抬杠经历,记录了我对一个简单的句子从疑惑到理解的过程。

那么对于软件开发中的代码呢?

曾经我理所当然的认为,代码是纯逻辑的表达,对于一份代码,读者只有理解和没有理解之分,理解了之后就不该有歧义。然而最近我发现,即使对于一小段逻辑非常简单的代码,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。主要体现在,同一段代码的执行逻辑,在不同的人的大脑里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可能会差别很大。

举个简单的例子,反转单链表,这是一个几乎所有学过程序设计的人都面对过的一道题。我们先不说代码,仅从图形上来说,输入的原始链表通常是一个从左到右用箭头串联起来的链条。那么反转单链表这个操作的视觉效果,可以有两种。

第一种,在图形上,保持原链表各节点顺序不变,我们逐个遍历原链表,并用一个额外的 pre 指针来记录当前节点的前一个节点,将当前节点的箭头改为指向前一个节点,依次进行。这个方法在视觉效果上,重点是反转指针。如果是在草稿纸上画图,我们会逐个将原链表中的箭头改变方向,由原来的从左到右改为从右到左。

第二种,在图形上,我们脱离原链表,创建一个全新的链表。在遍历原链表时,每拿到一个节点,我们就把它挪到新链表的头部。在草稿纸上画图的话,我们会重新画一个链表,最后会得到一个全新的从左指到右的链表。

纠其本质,这两种方式是一样的,都是用头部插入法实现了一个新的链表。但是在视觉呈现上,它们差别很大。甚至对于第一种方法,很多人压根都不会想到这也是创建了一个新的链表,只需要按题目要求改变指针箭头的方向而已。

在拿到这个题目时,在脑海里或者在草稿纸上,究竟呈现的是第一种视觉效果,还是第二种视觉效果,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。然而,他们依据各自的理解,写出来的代码逻辑会是一模一样的。例如,写成下面这个样子:

struct ListNode* reverseList(struct ListNode* head) {
    struct ListNode *t = NULL;
    struct ListNode *cur = head;
    struct ListNode *next = NULL;
    while (cur) {
        next = cur->next;
        cur->next = t;
        t = cur;
        cur = next;
    }
    return t;
}

这份代码里有一个临时指针 t,持第一种理解的人,通常会把 t 命名为 pre 或其他相似意义的词,持第二种理解的人,通常会把 t 命名为 new_head 或其他相似意义的词。但我们当然可以认为,这就是同一份代码。

这只是一段相当简单的代码片段,不同的人读起来,在脑海里呈现出来的视觉动作,就可能完全不同,那么对于更复杂的代码应该就更是如此了。如果逻辑如此确定的代码都有这个问题,那么在生活中,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分歧是不是从生理上就根本是不可避免的。

再做一下引申,放到到人类社会,如果每个人对相同事物理解的分歧不可避免,那么理想的社会环境,就必然是一个支持不同想法的人都发声、讨论的社会。讨论可能会带来争论、争吵,但只要是在规范之下,利于提升我们对世界的认知,则都应该是被鼓励的。

然而,现实生活离这个理想环境,差的太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