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水浒传》是我在错误的年龄过早接触的一部古典名著。

六岁的时候,父亲给我买了个收音机,我主要用来听两个节目,一个是小喇叭广播讲西游记,另一个就是水浒传的评书,每天都不落下。兴致好的时候,我还会给长辈们复述一遍。所以,水浒传里的故事对于那时的我,真是耳熟能详。大概小学三年级的时候,一位念初中的表哥,买了一本一百二十回版本的《水浒全传》,被我借回来断断续续的看完了。因为故事梗概早已烂熟于胸,所以读起来并不费劲。升初中的那个暑假,更是将全书又仔细的读了一遍,那个时候对水浒传的细节掌握程度达到了顶峰。一百二十个章回题目,一百零八将的姓名、外号、星宿,都能完整的复述出来。从那之后,除了电视剧就再也没有如此仔细的接触水浒了。

后来,我才知道金圣叹"少不看水浒"的说法,对当年视为英雄的梁山好汉们的行为,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。而在这之前,在整个青少年时期,水浒对我的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着极大的影响。所以说现在客观的评价,我是在错误的年龄过早的接触了它。

到了现在这个年龄,偶尔再翻看一下水浒,却有完全不同的感受。

例如,对李忠的看法。

打虎将李忠在《水浒传》中的出场顺序非常靠前,但是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中却是一个非常没有存在感的人物。出场次数寥寥可数,其中大部分还用来陪衬鲁智深。所以,读书不仔细的人,可能压根就不记得有这号人物,即使记得,多半也只会记得鲁智深对其的评价,认为他只是个小气的人而已。

我们应该再仔细的读一读李忠。在水浒传整个暗黑的故事背景下,李忠是极少数拥有健全人格的人之一。

第一,李忠是个善良的人。

一百零八好汉,哪个手里没有沾着鲜血。虽然扛着替天行道的旗帜,但是滥杀无辜、劫掠百姓的事也没少干。所以这里说李忠善良,说的是相对善良。

落草之前,李忠靠使枪弄棒卖狗皮膏药过活。这可是正当营生,如果不是承小霸王周通之义落草桃花山,他这一辈子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江湖艺人。放到现在,就类似一个技艺平庸的流浪歌手。

在鲁智深(此时还是鲁达)搭救金老父女的时候,他也体现了自己的善良,捐了二两银子。可就是这二两银子让他入不了鲁智深的眼,当面说其"也是个不爽利的人",并把银子丢还给了李忠。从不为吃饭发愁的鲁智深捐了五两银子,富二代史进捐了十两银子,他一个老实手艺人捐二两银子,这已经不少了。鲁智深实在是不体谅人情。

第二,李忠是个讲义气的人。

被鲁智深深深鄙视的不仅有李忠,还有他的兄弟,小霸王周通。这两人是如何认识的呢?

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之后,李忠便也跑路了。路过桃花山,被已经落草为寇的周通打劫,两人厮杀一番,周通打不过。周通二话不说,将第一把交椅让给李忠。结为兄弟,同生共死。

这等豪气干云,哪里半点“不爽利”的影子?也就是他们俩都是武艺平平,如果换做鲁智深和武松,则定然早已传为佳话。

第三,李忠是个豁达的人。

豁达,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评价。豁达意味着不计较、不嫉妒。而李忠就是这样的人。

李忠应该是个在武艺上没有天分的人,他是史进的启蒙导师,名号、武力值却都不如史进。然而,他丝毫不嫉妒,也不以师父自居。史进鲁智深偶遇正在街上卖艺的李忠,史进叫道:”师父,多时不见。”李忠却说,“贤弟,如何到这里?”一个师父,一个贤弟,就可看出李忠的醇厚,至少,是有自知之明。这已然十分难得。

前面提到,鲁智深与李忠的第一次见面并不愉快。鲁智深是瞧不起他的,甚至三番五次接近于羞辱了。例如,嫌李忠捐给金老父女的二两银子太少,丢还给了他。丢还这个动作值得好好品味一下。

一个正常的人,受到这样的轻视,心里定是不好受的。可李忠知道是个鲁智深豪侠之人,始终非常敬重他。

后来,鲁智深大闹桃花村的时候,已经是个出家人的打扮了。两人于阵前要动手之时,李忠却首先听出了鲁智深的声音,立马下拜。鲁智深后面在桃花山上的举动实在让人大跌眼镜,桃花山杀牛宰马款待他几天,他却始终没来由的认为李忠与周通不是慷慨之人,便要下山。下山便下山,却趁李忠与周通下山的时候,打翻几个喽啰,私拿了许多金银酒器。

一个正常的人,再受到这样的待遇,可就不是心里不好受的事了。可他显然并没有计较。

后来桃花山受呼延灼攻打,眼看不支的时候,李忠想到向二龙山求救,书里面这么说:

周通道:“小弟也多知他那里豪杰,只恐那和尚记当初之事,不肯来救。”李忠笑道:“他那时又打了你,又得了我们许多金银酒器,如何倒有见怪之心?他是个直性的好人,使人到彼,必然亲引军来救应。”

可见,李忠不仅豁达,还有识人之才。

之后的故事,除了偶尔在领军名册里挂挂名之外,就没有李忠什么事了,直至在征方腊中死去。

这么个善良、仗义、豁达的人,由于战力平庸,在群魔乱舞的梁山中毫不出彩。但他的形象却是真实的,可爱的,这种形象能够跨越时代,为今人理解,就像一位身边活生生的朋友。

附: 这篇文章写完之后,通过搜索引擎,竟发现王路去年就写了一篇与我看法基本一致的文章,很欣喜。 王路的文章见李忠之厚